10月22日,2025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苏州成功举办。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数能苏高新,宜居宜业园中城”这一主题,共绘行业创新发展蓝图。本次盛会旨在搭建高效交流平台,凝聚产业共识,共同探讨智能时代软件产业的新趋势、新路径,旨在推动软件创新生态建设与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池宇,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缑锦,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华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唐振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俞愉,区领导周晓春、李志军出席活动。
池宇表示,2025软件创新发展大会落地江苏,是对双方深厚合作渊源的延续。江苏作为大会的早期举办地,见证了其发展历程,本次办会是一次回归。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力量,是赋能千行百业加快转型的核心引擎,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石。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改革,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转型发展,衷心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促进行业内深化交流,搭建起推动江苏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与高端对话的建设平台。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王怀民为大会视频致辞,强调创新是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大模型为软件产业带来新机遇,不会导致“码农失业”,反而能提升从业者效率与创新力。王理事长还高度赞誉了苏州高新区“宜居宜业园中城”的发展图景,表示协会将以此会为契机,同苏州持续开展深度合作,支持其打造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
现场,李志军对高新区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推介,诚邀海内外企业与人才入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人工智能发展促进中心(苏州)、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工业软件就业创业基地(苏州)落地浒墅关经开区。两大机构将作为资源导入核心载体,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产业人才、强化人才培养为抓手,推动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别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新区建设全国知名的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创新新高地。
思想碰撞,洞察前沿趋势。在主论坛环节,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演讲轮番上演。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缑锦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为题,深刻剖析了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在破解AI人才缺口难题上的关键实践,为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华东区副总经理穆肖肖分享了《国产操作系统的智能化探索之路与挑战》,展现了国产基础软件在智能化浪潮中自主创新的决心与突破;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张洋讲述了如何利用大模型技术推动钢铁工业从“经验驱动”到“模型驱动”的跨越式变革;和利时中央研究院技术总监胡鹏飞则展示了“和利时XMagital”平台在助力工业软件创新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与价值。

在榜单及报告发布环节,大会发布了两大权威报告。《2025中国信创软件高质量发展报告》是国内首份聚焦信创软件领域的深度报告,直面我国在信创软件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差距、生态适配难、商业模式局限等核心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同步发布“2025中国信创软件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收录榜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5)》深入解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精准捕捉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痛点和需求,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稳步迈进,同步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荐50强名单”。

巅峰对话,共商发展路径。会上开展了以“智能时代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为主题的产业对话,苏州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徐峰磊,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小号、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寿险事业群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周磊、中软国际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丹等嘉宾,围绕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生态、人才培养与留存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思想盛宴。

作为大会最后的总结,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指出,苏州作为全国制造业强市,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当前软件产业尤其是深度创新软件占比较低,这既是短板更是机遇。对比浙江在新型软件、AI领域注重技术创新与外向发展的特点,苏州以自我发展模式为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不足。未来,在推动软件产业突破需从“四大工程”上发力,一是以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为代表的“擎天工程”;二是以扶持中小企业和项目落地为主体的“植根工程”;三是以整合计算、数据和大院大所资源为核心的“强基工程”;四是以智转数改、开放场景为基础的“生态工程”。

下午,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了高新区运河数据港、阳山数谷等软件产业载体,直观感受区域产业发展活力。

本次大会的圆满举办,为智能时代的软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从政策解读、技术洞察到实践分享,大会通过多层次议程搭建起政企学协同对话的平台,这场盛会不是行业交流的终点,而是产业协同创新的新起点。会上凝聚的技术共识、发布的实践成果与搭建的合作纽带,将持续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加速软件技术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
资讯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