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25-09-29      浏览量:191

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新质人才的核心载体。作为深耕株洲66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车株洲所始终将产教融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质人才培养的认识。

 

一、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看株洲产业裂变。株洲的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被形象地称为老三样,近年来,株洲依托优势集群产业积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通过裂变培育新赛道新动能,形成了人们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新三样,即新能源装备产业、北斗产业、低空经济。这一变化背后,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带来对新专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人才缺口就是专业新设方向,这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需求变,把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推动课程内容更新与教师队伍能力转型,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看校企深度融合。从围墙内外场景共融,应用场景深度耦合是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问题的关键,企业要开放场景,让人才提前进入战场,帮助职业教育培养出真人才。首先,企业要将生产场景直接引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其次,要开放研发服务场景,让学生深度参与企业项目。最后,企业还要开放服务现场场景,让学生直接面对客户需求。

 

三看人工智能革命。从替代危机进化机遇,智能化革命浪潮是倒逼职业教育向人机协同转型的契机,要抢抓机遇,重塑人才竞争力。首先,被替代的岗位需要技能重构,课程体系需融入智能化等新兴技术模块,实现专业升级。其次,新兴岗位需要能力升维,智能化催生的新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复合型要求,需兼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最后,需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的共享共建,为学生提供与产业发展同步的环境场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看职业教育出海。从产品输出标准育人,职教出海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必须夯实人才根基。职业院校要嵌入企业海外布局,在目标国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从员工培训到本土化人才培养的一站式服务,培育了解当地要求、提供中国方案的国际型工匠,助力中国企业实现从劳务输出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型升级,校企携手走向海外、做大做强。

 

综上,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看职教人才培养,新质人才应具备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创新型人才特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演变,不仅掌握全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要贴合真实产业场景,具备强烈的探索新办法、新工艺的创新意识。二是智能型人才特征。既要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要具备与人工智能系统高效协作的能力,实现人机优势互补。三是复合型人才特征。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涵盖多领域、多学科,同时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对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深化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加大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力度,加快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链专业群联动机制,动态优化新型专业布局。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财税支持政策,明确企业承担实训教学的法定责任,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牵引。

 

二是聚力打造地方校企合作的共享资源池。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聚资源,推动资源供给生态重构进化。一方面,构建政校企行协同网络,实现需求发布资源匹配项目落地的全流程线上化,让供需匹配更加高效精准;另一方面,优化区域产教融合布局,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专业群,推动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学院群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是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五金建设模式。以地方产业特色为牵引,突出项目抓手,深化专业和教师共建,打造具有区域产业集聚特点的产教融合金项目,带动职业教育五金建设。

 

产教融合是为国育才的重要路径,愿校企共同培育更多眼有星辰、胸有匠心、手有绝活的新质人才,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坚实的人才之路!


资讯来源:中国职业教育,转载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上一篇:求是专访 | “人工智能+”:“+”什么、如何“+”

下一篇:一图读懂《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