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AI翻译眼镜与外国友人畅谈无碍;归家途中,智能座舱已悄然联动家居,提前开启舒适空调;机器狗精准引导视障老人穿梭于复杂街巷,甚至绿茵场上机器人已踢起了“世界杯”……这些鲜活场景,不仅勾勒出以“人、车、家”全域覆盖为核心的科技矩阵深刻重塑日常生活边界的新图景,更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万亿量级的信息消费新市场正在加速崛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指明了人工智能浪潮下,全面覆盖“人、车、家”的信息消费“新三样”发展方向。“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新三样’将有力推动产业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全国政协常委杨杰预估,未来5年,信息消费“新三样”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
“这背后,是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对高品质、个性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振宇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消费“新三样”不仅是国家促进信息消费的“尖兵”,也成为国家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
“人”的智能终端:
打开个人消费增量空间
“我的天!这眼镜让我听懂中文了!”今年3月,海外顶流博主“甲亢哥”来到四川成都,在直播中试戴了一款中国制造的AI眼镜。这副眼镜能将40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结果直接显示在镜片上,让他在惊呼不可思议的同时,也让其3700万粉丝见证了中国智造如何用一副眼镜打破语言“次元壁”。
“今年订单已经突破10万台,对比之前增长了3~5倍。”该AI眼镜公司影目科技CEO杨龙昇表示,公司正加速提升供应链效率,以确保按时交付。AI眼镜等智能终端正激活个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京东平台AI眼镜的成交量同比激增7倍。
当前,我国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据工信部数据,截至今年5月,全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已带动销售超1400亿元;规模以上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13.1%,利润实现翻倍增长。上半年,我国自研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面对技术革新与政策激励,智能终端消费仍有较大升级潜力。徐振宇表示:“智能终端是人工智能技术触达消费者的主要入口,其市场规模大概率会稳定在万亿元级别。”不止于此,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将智能终端纳入补贴;工信部启动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系列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引导产品向更高水平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智能终端从“功能工具”向“生活伙伴”加速进化,个人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将持续打开,成为信息消费版图中颇具活力的增长极。
“车”的智能网联:
激发产业链协同乘数效应
手机一键呼叫,在站点等候的Robotaxi稳稳载着乘客驶向目的地。在北京亦庄、上海浦东、湖北武汉等全国多地,网联新能源汽车不再只是一个科技概念,而是作为一种新型出行方式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当前,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辅助驾驶正加速普及,用户基础不断扩大,汽车销量更是遥遥领先。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我国汽车智能技术终端装载率位于全球前列,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超50%,居全球第一。但智能网联汽车的愿景式消费场景——“车路云一体化”还有待实现。
中国移动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高级专家徐华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完全自动驾驶,将帮助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真正“解放双手”。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还将承载行车元宇宙、高清全息会议等娱乐和办公创新应用,成为紧密连接人们家庭、工作、娱乐等数智生活的“第四空间”。
徐华洁引用了《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的数据:当前,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其中30%愿意支付1万元以上。“这表明消费者对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接受度和需求正在快速提升。”
此外,在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度赋能下,汽车产品被重新定义,产业链得以延伸扩大。徐振宇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提升车辆附加值。随着‘车路云一体化’推进,相关的路侧基础设施建设、云控平台以及高精度地图和软件服务等也将创造数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增量产值,行业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快速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已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通过税收减免、购车补贴、基建投入促进其发展。工信部也正在编制产业规划,推进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既巩固产业优势,更让消费者享受到技术红利,持续释放汽车消费市场活力。
“家”的具身智能:
挖掘服务消费广阔蓝海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机器人剥鹌鹑蛋的一幕令人称奇,只见它手指轻旋慢捻,不破内层蛋膜便精准剥下蛋壳,堪称“指尖上的芭蕾”。“WAIC里技能大舞台”上这样兼具表演感与实用性的展示比比皆是,比如煮串串时能对火候精准把控,写书法时笔锋抑扬顿挫,处处透着对生活细节的理解。一位围观的阿姨笑着说:“以前看机器人像看科幻片,现在觉得它们真能帮着做家务了。”
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持续上升。“这一背景下,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设备等智家服务产品将有效破解养老、育儿等民生领域的供需难题,从而创造巨大的市场机遇。”徐华洁表示。
“一旦智能机器人形成突破、广泛应用,市场规模也能达到2万~3万亿元。”杨杰预测。当前,养老陪伴型机器人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康复陪护、衣物收纳、清洁打扫等领域已展现出独特价值,未来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融入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在提供“保姆级服务”的同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和数据集落地运营,开源550多万条训练数据,加快在多领域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仅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智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代表了未来潜力最大的增长点。”徐振宇分析,智能机器人面临的挑战,如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安全交互、高昂的成本、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等,都远比智能汽车和手机复杂。一旦智能机器人完成明晰价值主张、技术标准升级、生态系统建设等“沉淀”,将以更成熟、可靠、亲民、高性价比的姿态,叩开千家万户的大门,释放其作为信息消费“新三样”核心支柱的真正潜力。
从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从传统消费到信息消费,从“旧三样”到“新三样”,消费迭代见证产业升级,更在拉动内需、对冲外需波动中,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落地,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消费产品将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制造与市场三大优势,打开万亿量级新市场,推动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资讯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转载自中国邮电报